渔网的纹路织就振兴的蓝图,一场属于南方滨海渔村的 “蝶变” 即将启幕!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,激活滨海渔村的生态与文化价值,我们特此发布 “南方城市滨海渔村乡村振兴文旅项目定位规划方案”,并同步启动暖场活动 ——“渔韵初绽・海村寻趣” 体验日,于 [具体日期,建议为周末,如 8 月 12 日 - 13 日] 在 [渔村名称] 温情开启。本次项目以 “守护渔根,唤醒海魂” 为核心理念,通过 “生态保护 + 文化传承 + 产业融合” 的三维规划,打造集 “渔家体验、生态研学、休闲度假” 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文旅标杆,让这座千年渔村既留住 “潮起潮落的烟火”,又生长出 “文旅融合的新篇”。​​​

“让渔村成为乡愁的容器,让振兴成为共富的引擎” 是项目的灵魂,我们基于南方滨海渔村的三大核心优势,确立清晰的定位体系:​​​

资源基底:渔村拥有 3 公里原生态海岸线、百年渔家建筑群(骑楼式渔屋、石砌码头)、非遗 “咸水歌”“渔家剪纸”、丰富的浅海生态资源(红树林、牡蛎礁、浅滩赶海),但长期面临 “年轻人口流失、渔业附加值低、文化传承断层” 的困境,亟需通过文旅融合激活内生动力。​​​

目标定位:打造 “中国南方滨海渔家文化活态博物馆”“国家级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示范区”,形成 “三核驱动” 模式 —— 以 “渔家文化体验” 为吸引力核,以 “生态研学教育” 为可持续核,以 “渔旅产业融合” 为共富核。​​​

客群画像:聚焦三大核心客群 —— 亲子家庭(30%,需求:科普研学、亲子赶海)、都市休闲客(40%,需求:民宿度假、渔家美食)、文化体验者(30%,需求:非遗体验、摄影采风),兼顾研学团队与高端度假需求。​​​

遵循 “修旧如旧,新旧共生” 原则,将渔村划分为五大功能区,总面积约 1500 亩,保留 70% 的原生态风貌,仅对 30% 的闲置空间进行活化改造:​​​

渔家文化核心区・渔韵老街:以百年骑楼渔屋为主体,改造 10 栋闲置建筑为 “渔家文化体验馆”:​​​

咸水歌剧场:每日上演 “渔歌对唱” 表演,游客可跟着非遗传承人学唱《叹家姐》《耍歌堂》,剧场外墙绘制 3D 渔家生活壁画(渔船归港、渔女织网),扫码可观看壁画动画。​​​

渔家生活博物馆:陈列老渔网、渔灯、度量工具等老物件,设置 “虚拟渔夫” 全息投影,讲述 “一天的渔家生活”(凌晨 4 点赶海、上午修补渔网、傍晚渔市交易)。​​​

非遗工坊集群:聚集 5 个非遗传承人工作室,提供 “渔家剪纸”“贝壳雕刻”“渔绳结” 体验,成品可带走或寄售,销售收入的 30% 归传承人所有。​​​

生态研学体验区・海趣天地:依托浅海生态系统,打造 “沉浸式海洋课堂”:​​​

红树林湿地研学基地:修建木栈道与观鸟台,配备专业导师讲解 “红树林固碳作用”“潮汐规律”,开展 “牡蛎礁修复”“湿地植物辨识” 等研学活动,对接中小学开展 “海洋生态实践课”。​​​

赶海乐园:划定安全赶海区,提供赶海工具(小铲子、水桶、手套),设置 “潮汐公告牌”,每日根据潮汐时间组织 “挖蛤蜊、捡海螺、抓螃蟹” 体验,配套 “海鲜加工坊”,可现场烹饪赶海收获。​​​

生态科普馆:通过互动装置展示 “渔村生态变迁”,如 “过度捕捞的危害”“生态养殖的效益”,设置 “垃圾分类游戏”“海洋塑料清理 VR 体验”,强化环保意识。​​​

休闲度假生活区・海居慢村:活化 20 栋闲置渔屋为 “渔主题民宿集群”,分为三大系列:​​​

渔耕民宿:保留渔家火炕、渔网装饰,提供 “晨捕体验”(跟着房东出海捕鱼)、“渔家早餐”(虾酱粥、海菜包),适合深度体验者。​​​

亲子民宿:配备儿童海洋主题房、小沙池、绘本角,提供 “睡前渔故事” 服务,家长可预约 “渔船夜钓”(专业渔民陪同)。​​​

高端海奢民宿:改造渔村制高点的百年炮楼为 “观海套房”,配备私人泳池与管家服务,提供 “定制海鲜宴”(从渔船到餐桌 3 小时内),满足高端度假需求。​​​

产业融合示范区・渔市新集:整合现有渔市与闲置空地,打造 “产销游” 一体的市集:​​​

鲜活渔市:每日清晨 7 点 - 10 点开放,渔民直供海鲜,设置 “海鲜盲盒”(随机搭配当日渔获)、“海鲜代加工” 服务(周边餐馆可代烹饪)。​​​

渔家文创市集:周末开放,售卖渔家剪纸、贝壳饰品、咸水歌 CD 等文创产品,设置 “渔民创业摊位”(免费提供给村民),销售自家晒制的鱼干、虾酱。​​​

研学产品中心:开发 “渔家研学包”(含赶海工具、科普手册、非遗材料包),对接旅行社与学校,形成 “研学产品标准化输出”。​​​

生态保护缓冲区・海陆共生带:划定 1000 亩红树林与牡蛎礁保护区,实施 “生态 + 旅游” 保护性开发:​​​

生态栈道:修建 2 公里木质栈道,不破坏红树林根系,设置 5 个 “生态观测点”(配备望远镜与解说牌)。​​​

牡蛎礁修复体验:在专业指导下,游客可参与 “牡蛎壳投放”(帮助修复礁体),投放的壳上可刻名字,后续通过 APP 查看礁体生长情况。​​​

禁渔期科普区:展示 “伏季休渔” 对生态的意义,设置 “认养海鲜” 项目(游客预付费用认养海域,收获季可获得对应渔获)。​​​

为让社会各界提前感受渔村魅力,暖场活动聚焦 “文化体验 + 生态互动”,于 8 月 12 日 - 13 日开展,设置四大体验板块:​​​

渔家文化巡礼(10:00-12:00):​​​

非遗活态展示:咸水歌传承人带领村民演唱原生态渔歌,渔家剪纸艺人现场教学 “剪鱼形”,游客可带走自己的作品。​​​

渔屋探秘:开放 3 栋改造中的渔屋民宿,展示 “从破败到焕新” 的过程,建筑师现场讲解 “如何保留渔家元素”(如用旧渔网做窗帘、船板改餐桌)。​​

​生态赶海体验(15:00-17:00,根据潮汐时间调整):​​​

由当地渔民担任 “赶海导师”,教授识别贝类、抓螃蟹技巧,提供工具包(含防晒帽、手套、小水桶),收获的海鲜可免费带走或现场加工。​​​

开展 “红树林迷你研学”,观察招潮蟹、弹涂鱼,听导师讲解 “红树林如何保护海岸”。​​​

渔家美食市集(11:00-19:00):​​​

村民现场制作虾酱炒饭、海菜包子、渔家乐宴席,设置 “美食评选”,游客投票选出 “最受欢迎渔家菜”,获奖村民可获得 “民宿餐饮合作机会”。​​​

举办 “渔家酒文化体验”,品尝当地渔民自酿的海马酒、荔枝酒,听 “酒与渔” 的故事。​​​

振兴论坛・村民夜话(19:30-21:00):​​​

邀请村民、游客、专家围坐海边,讨论 “渔村振兴我想说”,收集对项目的建议,现场发布 “村民就业岗位表”(民宿管家、研学导师等),接受报名。​​​

三年实施计划​​​

第一年(基础建设期):完成核心区 10 栋建筑改造、生态栈道修建、非遗传承人培训,启动暖场活动与村民技能培训(民宿服务、导游讲解),实现就业岗位 50 个,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 10%。​​​

第二年(运营提升期):完成全部功能区建设,引入专业运营团队,与 50 家旅行社签约,开发 3 条精品线路,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20%,培育 5 个村民创业品牌。​​​

第三年(品牌成熟期):创建国家 3A 级景区,申报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,形成 “渔旅融合” 标准体系,带动周边 3 个渔村联动发展,旅游收入占村集体经济 40%,年轻人口回流率达 30%。​​​

乡村振兴联动机制​​​

利益联结:建立 “村委会 + 合作社 + 企业” 三方模式 —— 村委会负责土地协调,合作社吸纳村民入股(民宿、渔船均可入股),企业负责运营,利润按 “村委会 20%(集体公益)、合作社 50%(村民分红)、企业 30%” 分配。​​​

文化传承:设立 “非遗保护基金”(从门票收入提取 5%),资助传承人收徒传艺;开设 “渔家文化课堂”(每周六对村民开放),确保青少年掌握咸水歌、剪纸等技艺。​​​

生态保护:实施 “旅游收入反哺生态” 机制,50% 的生态体验收入用于红树林保护;村民担任 “生态监督员”,每月补贴 500 元,负责巡查与劝导不文明行为。​​​

预期成效​​​

经济振兴:预计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,旅游综合收入 1.2 亿元,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从 3 万元提升至 6 万元,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 500 万元。​​​

文化振兴:非遗 “咸水歌” 表演从年均 10 场增至 300 场,培养青少年传承人 50 名,渔家文化成为区域文旅 IP。​​​

人才振兴:吸引 50 名大学生返乡创业,培育 “渔家民宿主”“研学导师” 等新型职业农民,形成 “人才回流 - 产业发展 - 乡村振兴” 的良性循环。​​​

体验日福利​​​

村民专属:参与 “夜话论坛” 的村民可获 “振兴礼包”(含技能培训券、创业扶持指南);报名就业岗位的村民优先录用,预发 1000 元培训补贴。​​​

游客福利:提前报名的前 100 名游客可获 “渔趣礼包”(含赶海工具、渔家剪纸材料);参与活动发布社交平台带话题 #南方滨海渔村振兴 #,可兑换 “海鲜代金券”。​​​

合作机会:现场设置 “合作伙伴洽谈区”,欢迎旅行社、研学机构、文创品牌入驻,签约可享 “首年场地费减半” 优惠。​​​

参与方式​​​

游客通过 “南方滨海渔村” 公众号报名,选择 “赶海体验”“美食市集” 等场次,儿童与 65 岁以上老人免报名费(需成人陪同)。​​​

村民到村委会登记参与 “夜话论坛” 与就业报名,可携带自家特产到市集免费摆摊。​​​

媒体与合作伙伴通过邮箱([项目邮箱])报名,可获得 “项目规划全案” 资料包与现场专访机会。​​

城市 乡村 振兴 定位 规划 旅游 乡村 振兴